3月4日-11日期间,第十四届全国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政协委员再度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农业,作为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强调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茶产业,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更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当“两会”的东风吹拂,中国茶将迎来怎样的成长新机遇?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紧扣茶业发展脉搏的关键提案?
复盘全国“两会”,让我们一同探寻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盛会上的茶业红利,从提案中看见中国茶的未来走向。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
“让‘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这一非遗‘活起来’,离不开司法对侵权行为的有力打击和对传承生态的严格保护。”樊生华表示,近年来全国坚持传承、保护、服务并重,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司法保护方式,通过打击侵权行为、设立司法保护基地、发布司法保护令等多项举措全力守护历史传承。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樊生华了解到,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立足区域特色,在成立西湖龙井茶保护共享法庭、建立“四位一体”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名茶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扩圈增容,将西湖龙井茶老字号品牌司法保护向更广维度拓展,惠及更多传承人、更多人民群众,为“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法治生命力。
樊生华对于非遗“活态传承”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人民进一步深化“法治+非遗”融合,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加强与非遗传承人、行业协会的协作,在数字技术应用、跨境维权、青年传承人培养等领域探索更多创新路径,让非遗在法治护航下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金鸡笼村位于皖苏浙三省交界,拥有茶园面积近万亩,是宣城黄金芽原产地的核心示范区。这些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交易市场、新修茶山进出道路、注册茶叶特色品牌……在全国代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总支杨广奇的带领下,全村通过一片绿叶子,“沏”出了一条乡村致富路。
去年茶叶行情受到影响,今年金鸡笼村要补齐短板,在茶产业延链、补链上做文章。为此,今年上两会,杨广奇特地准备了一份关于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建议,“广德地处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结合区位优势和品牌优势,致力于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通过联农带农,把短板补齐,把优势拉长,让老百姓的收入进一步稳步提升,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更大的收获。”
张莉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目前,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主要依据是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知识产权局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和《商标审查审理指南》。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例如,很难把握地理标志商标和普通商标的权利边界,导致上述规定难以切实和准确地执行。
张莉认为,当务之急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地理标志专门保护与商标保护相互协调的统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加强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应当立法先行。以此为基础,对符合条件的地理标志尽早予以注册,并强化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监管,加大对茶叶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也要积极参与地理标志品牌的维权行动,形成多方联动的保护机制。
此外,张莉还建议,加强茶叶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与合作。知识产权局要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WIPO)等相关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在国际上的注册和保护,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成员江元勋:
为进一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弘扬闽茶文化,扩大闽茶影响力,发掘武夷茶文化,增强武夷茶魅力,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从政策、资金、人才三方面提供支持,规划建设武夷大茶区,形成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茶文化重点区域。
二是参照现代农业产业园政策,在武夷山市建立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茶文化遗存保护、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庄园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茶科技创新突破以及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加工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建设。
四是加强对茶叶知识产权和原产地品牌的保护力度,鼓励茶企加强自身规模建设,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何一心委员在提案中建言,在大国外交和文化互动中,通过全球三大饮品中最健康的一杯茶,来构建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立体化、精准化的国际文化交流体系,发挥茶叶在国际交流中的特色和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健康背书,为全球一体化贡献和而不同的茶之韵味。对此,他建议: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牵头国际茶文化委员会。作为茶叶源起国,各产茶国和消费国的茶文化,共同建立国际茶文化交流平台“国际茶文化委员会”,形成多元化的茶文化交流网络,推动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
二是以文化赋能产业,构建国际茶文化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体系。以国际茶文化委员会为平台,征集整理世界各国的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素材,汇编统一的国际茶文化内容,促进全球间文化的理解与合作;并助力打造国际品牌企业,使之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万物智联的数字时代,借力科技力量激发民间茶交流的活力。建立“国际茶文化志愿者”制度,打造数字茶传播新基地等国际平台,让茶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郭桂义提出“关于将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成部分的建议”“关于信阳毛尖茶等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在深加工产品拓展使用问题的建议”“关于将茶叶初加工用电明确为农业用电的建议”“关于将‘茶艺’项目恢复为、将‘评茶’项目增为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建议”等多项建议。
并且,郭桂义特别强调其中的“将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具象化符号,囊括了有助于中华文明继承、发展、传播、交流等过程的一系列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郭桂义建议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宣传部)将茶(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将茶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加强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加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等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其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明确各类茶饮的定义、配料使用范围与限量,规范门店操作流程,保障产品品质稳定与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消费指引,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基本遵循,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与有序发展。
建议应加强对茶叶、水果、奶制品等原料供应商的监管,建立严格的原料准入制度,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风险。鼓励企业与优质原料产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和品质可控,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加大对茶饮门店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状况、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是否符合规定。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慧监管,对问题企业及时曝光与惩处,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建议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或项目,支持新式茶饮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例如在茶饮保鲜技术、健康配方优化、环保包装材料研发等方面进行攻关,鼓励企业开发低糖、低脂、低热量的健康茶饮新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行业向高品质、健康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梁云英有两个愿望:一是呼吁大家更加关注科技助农;二是为家乡黄茶产业的产销对接、茶旅融合发展以及茶园高标准改造,寻找更多思路。
梁云英表示,她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茶叶销售问题,大悟黄茶香型和口感都十分独特,缺的只是品牌和知名度。梁云英建议,相关部门总结大悟“夏秋茶综合利用”模式,对黄茶产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壮大产业规模;推进黄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黄茶产业科技含量,支持“大悟黄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强化消费帮扶,拓展黄茶销售渠道。
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可用春夏秋的茶鲜叶制作,因其轻发酵的本性,茶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比例高,有降糖、降脂、降尿酸等功效。现有的黄茶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行销,主销我国西北地区,并向“一带一路”延伸,市场反应良好。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产茶区,全县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1.31万吨,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
王红玲调研发现,在不增加茶园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补充采摘、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等方式可使每亩茶园增收2000元至4000元,成为茶农新的收入增长点。2024年4月至11月,湖北仅一家茶企就在大悟县向茶农收购鲜叶21万斤,支付茶鲜叶款200多万元,惠及茶农2200多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门口采茶、卖茶每个月可收入一千多元。过去无人采摘的“粗枝大叶”变成了茶农增收致富的“金枝玉叶”。但目前,大别山区茶产业发展还存在消费者知晓度不高,企业不敢扩大生产,产业人才欠缺,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
为此,王红玲委员建议相关部委将湖北省大悟县黄茶产业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政策支持范围,将大悟黄茶产业重点立项。大力培育黄茶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加强科研攻关,推动黄茶产业链在茶副食、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方面延伸与扩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在大悟县举办黄茶发展大会、黄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在全国各类展会上积极推介黄茶品牌,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提高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牛角山村总支龙献文:
茶产业是古丈县的优势产业,也是牛角山村的“绿色名片”。自1998年担任村支书以来,龙献文带领村民种下万亩茶园、发展茶叶深加工,搞茶文旅深度融合,昔日的老少边穷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村。当选全国代表后,他几乎走遍了大湘西地区的边远落后山区,为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今年两会,龙献文围绕支持建设古丈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龙献文表示,每片茶叶都应该成为致富“金叶子”。更加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把茶叶的品质做得更加好,品相更加美,品牌更加响。
何寄华尤其强调茶文化的建设。他认为,设立“中华茶节”,对于弘扬中华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茶文化国际交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1月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茶正式登上世界非遗大舞台,向全球展现独特魅力。在何寄华看来,中国作为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设立“中华茶节”,呼应“国际茶日”,可以为茶文化提供一个集中宣传和展示的平台,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如此,设立“中华茶节”还有利于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何寄华跟记者透露了一组调研的数据:2023年全国直接从事茶产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此外,设立“中华茶节”,还有利于深化中国与各国茶文化的交融互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基于此,何寄华建议与国际茶日相呼应,确立每年谷雨节(4月20日左右)为“中华茶节”,并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南省政府联合支持举办茶节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支部石濡菲:
在石濡菲看来,要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持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以AI支持品牌建设及文化传播。
对此,石濡菲建议,一是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与茶产业全链条融合,提升生产效能。建议由科技部牵头研发AI智能茶园管理系统,集成土壤监测、气象预测、病虫害识别等功能,通过数据分析,为茶园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茶园信息可视化,保障茶叶源头质量,提高茶园亩均产量。
二是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完善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生态系统。建议设立“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基金”,对引入新型技术及设备的茶企给予设备补贴、税收减免及低息贷款等政策支持,带动茶企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可设立“茶+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孵化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营造良好技术升级环境。
三是持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以AI支持品牌建设及文化传播。例如,构建茶叶行业大数据云平台,整合电商平台交易数据、社交媒体舆情数据及线下门店销售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茶叶推荐和购物体验;支持建设“AI智慧茶园”示范项目,利用AI为游客提供同步讲解服务,并为游客规划采茶体验、茶艺研修等定制化路线;鼓励高校开设“茶+AI”“非遗+AI”等新型交叉学科课程,培养既了解传统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春兰:
这几年来,杨春兰始终关注德昂族酸茶发展,将酸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她建议加大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扶持力度,加大对非遗传所的建设,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同时,她希望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将德昂族酸茶申报为中国第七大茶类,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助力乡村发展。
杨春兰表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两会的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将德昂族酸茶申报为中国第七大茶类,共同推动德昂族酸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十四届全国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
罗布央宗介绍,自2012年第一棵茶树在墨脱扎根,如今,墨脱县已建成高山有机茶园103个,茶叶种植总面积1.9万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这些年,随着墨脱茶产业的发展,县里很多妇女成为采茶人,也有一些群众学会制茶技术成为制茶工人。茶叶也为县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24年,墨脱县仅茶青销售收入就达到1500余万元。
2024年墨脱的旅游很火爆,游客超过了60万人次。罗布央宗表示,希望能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出边境游、红色游、民俗文化游等旅游精品,让更多边疆老百姓吃上生态旅游饭。
茶以人为本,茶以和为贵,和以茶为媒。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被世人称之为“礼仪之邦”,茶文化正是这“礼之用,和为贵”的历史见证。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雅俗共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就为我们在服务“全球文明倡议”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努力的方向。
努力弘扬茶文化,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透过茶媒介,自觉熏陶,提升自我,以茶会友,言传身教,主动向中外朋友们展现茶文化的“和”内涵,和气生财,和颜悦色,和和美美,和蔼可亲,和睦谦卑,和声相应,和光同尘,祥和安宁,协和万邦,调和鼎鼐,修和教化,颐和通泰,等等,要使这种“茶和天下”的思想融入到个人的血液里,而不是挂在嘴边。
“全球文明倡议”是大口号,是大题目,是大文章,是大目标,要自觉去践行,就是实实在在的庸行庸德庸言,莫谓善小而不为,人人可以做,天天可以做,处处可以做 。
当今是中国茶业界有史以来最兴盛的时期,人物带头推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力量大力赋能,广大茶农勠力同心,使得中国的茶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茶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并举的大繁荣。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个别不足之处,例如茶叶产品的过度包装,有些茶叶包装美轮美奂,里三层,外三层,小袋套大袋,资源的浪费造成的恶果更是难料;有些地区假“茶文化”之名,行商业促销之实,各样名堂的比赛成灾,商业化极度泛滥,有商业没文化,严重玷污了“茶文化”之美名,这些各式小事,务必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改进,才能使弘扬“茶文化”走在正确的大道上。
以上茶业相关提案建议,仅为“说茶”在全国“两会”中精选提炼的一部分,2025年全国“两会”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可能,也为中国茶擘画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蓝图。
茶业机遇已至,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乘势破局?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提案中。